美国汽车后市场总结:非标品供应链成就最后大赢家
我们在此前数篇关于中美汽车后市场的报告中,通过对美国后市场Autozone、NAPA等巨头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各自特点进行了分析,同时还针对目前这些巨头的中国“学徒”企业进行了剖析。在这一个过程中,我们意识到汽车后市场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其商业模式可以互有不同,但能够获得成功的本质却只有一点:非标品供应链管理。这一本质不但构建了汽车后市场巨头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让战无不胜的新兴电商在汽车后市场领域难成大器。中国汽车后市场未来的巨头,也只可能从那些具备非标品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中成长起来。
非标品供应链管理能力,是后市场巨头的核心竞争力
客观而言,汽车换胎、汽车维修、汽车清洁、汽车美容等服务是市场切实存在的刚性需求,而且行业从业者并不在少数,但为何这些领域鲜见有巨头产生?核心原因就在于,以上服务均无法让从业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市场参与者无法通过做大规模而获得规模优势,新的企业随时都可通过较低的成本进入这些市场,进而造成竞争加剧,由于没有核心竞争力,商家只得通过降价来赢得市场,最终导致市场环境恶化部分企业退出。
而非标品的经营则截然不同,非标品的经营涉及到全面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其竞争存在于对整个供应链的把控能力上,这就使得不具备供应链管理能力的企业,经营成本会居高不下,同时也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例如,涉及到的汽车维修保养的非标品配件,总品类上千种,供应商来自全球不同企业,经营非标品就必须具备对供应商的管理能力;非标品的SKU(库存件)的数量通常可达到数百万,这要求其经营者必须具备优秀的库存管理能力;消费者之所以选择巨头的门店,除了由于规模优势带来的更加低廉的价格优势外,这些门店可以利用自身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消费者选择合适的产品,并依靠优秀的库存管理和物流能力最快时间将产品送至消费者手中,同时还可以为消费者提供DIFM服务,因此这些巨头本身就是优质的渠道商。
显而易见,以上每一条要求,都成为了汽车后市场巨头做大做强的硬条件,共同形成了行业巨头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将不能全面拥有这些能力的市场参与者拒之门外。
新兴电商亚马逊、EBAY等无力匹敌
最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许许多多的实体门店服务正在转移至网上,在此背景下,网络汽车后市场确实也在蓬勃发展,2014年美国汽车后市场电商规模增长25%。然而残酷的现实是,短期内新兴电商通过经营轮胎、机油等标品确实可以迅速蚕食这部分产品的线下市场份额,且由于后市场电商基础规模小,短期内确实可以获得快速增长,但正如前文所述,由于电商并不具备非标品的经营能力,在标品线上交易规模达到某个平衡点后,电商将无力开拓更大的市场。
根本的问题是,电商仅仅是后市场供应链上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一个环节,电商在此确实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涉及到供应链的其他部分,尤其是涉及到专业的管理部分,电商这种单纯的线上模式则无能为力。而且电商企业面对的是全网用户,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涉及汽配标品而获得更多的收益,但却不会为了进入汽车后市场而大举投资非标品经营,因为在这一陌生领域巨额投资风险和成本都太高。
国内后市场非标品经营能力缺课待补
近两年,随着国内汽车行业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迅速攀升,汽车后市场也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火热起来,投资者看到了汽车后市场万亿市场规模,也纷纷投巨资进入这一领域。
单从目前发展情形来看,后市场的两大类企业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一类是数量众多的小型服务商,业务范围包括汽车美容、保养、清洁、维修等,他们组织松散、进入门槛较低,只因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而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机遇;另一类是以互联网企业为主体,以轮胎、机油等标品为主要产品,通过线上销售或结合数量众多的实体小店发展后市场O2O、B2C、上门保养等服务,这一类企业借鉴了电商的成功经验,希望能在汽车后市场领域也走通类似的道路。
然而,正如前文所述,这些企业缺乏完整的非标品供应链的管理能力这样的核心竞争力,只能在低毛利率、低技术门槛、竞争激烈的领域展开厮杀,甚至只是依靠代理轮胎等标品通过第三方渠道进行销售,因此即便短期内通过资本补贴取得一定的发展规模,新的企业仍然随时可以轻易进入市场蚕食他们的份额。所以,从美容、保养、清洁、维修以及标品销售切入汽车后市场的企业,也许可以在一定的规模和盈利状况下得以生存,但却难以成长为美国汽车后市场那样的巨头,除非能够获得非标品经营能力。
值得欣喜的是,国内还是有少数企业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非标品经营能力,如刚刚兴起的康众汽配连锁、养车无忧网等。前者具有十多年的汽配零售经验,而后者已在汽车零部件上下游(供应商和主机厂)领域有着十年的运营经验。如果说康众这样的传统后市场厂商强在非标品的终端营销,那么养车无忧则是为数不多的具备非标品供应链管理能力的后市场企业